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流传至今仍用作纪录时间、角度和地理坐标。最早发明六十进制的人是谁你了解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早发明六十进制的人是谁,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基本简介
数字60有12个因子,即1、2、3、4、5、6、10、12、15、20、30和60,其中2、3和5是质数。
由于拥有较多因子,六十进制的数可被较多数整除;换言之,可以分拆成多种不同的时间长度,例如一小时可以被看作2个30分钟、3个20分钟、4个15分钟等。60也是可同时被1至6整除的最小的数字。
二、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在四千多年前,巴比伦人就发展出这种与现代位值系统相似的六十进位法呢?中国人在公元二世纪才发明造纸术,在纸张传遍欧亚大陆之前,任何足以长期保存的书写工具都是很昂贵的。古巴比伦时代已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及频繁的商业往来,再加上早熟的天象观察,使得记载庞大数字并长久保存有其必要。
当时捏制一块泥板,把一些文字与数字小心地用一跟尖尖的棍子刻上去,再将之烘培定型保存起来,是十分费时的工作,可见书写文字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事。古人的天文测量活动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需要等分角,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中学时候的尺规做图就是从这种古老的几何学流传下来的),当然他们要先解决等分的数量小的情况,从二,三,四,五。。开始,如果采用60进制,由于60是2,3,4,5,6的公约数,可以等分这些角,而如果用100进制,三等分和六等分就不能实现。
古人定角度为60进制的原因很朴素,就是为了测量和作图方便,做一个量角尺,就可以按照读数来把角等分成很多份。古代苏美社会(约公元前3200至2340年)中,只有掌控社会经济的庙宇才能使用文字纪录,此外,出土的泥板中,最大超过六公斤,面积大到要助手双手扶着供书记官书写才行。
所以,用很小的空间纪录很大的数字就变得很重要,在一些较为古老泥板中,1的60倍被写成一个比较大的“1”,但后来被简化成原来的大小,再将数字放在不同位置代表60的不同倍数,带有位值便利性的六十进位法于焉诞生。
至于为什么用60而非10为底,有学者相信应该是为了统一当时的度量衡。
当时可能有两种常用的单位(如同我们将公制和英制混合使用)。
三、特点
在了解六十进位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何谓“进制系统”。
我们所习惯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就是位值系统最好的例子,这是一个以10为底的计数与演算系统。
例如,在234中的2代表200,25中的2代表20,而102中的2就代表2。在一个完整的进制系统中,必须要有代表“零”的符号,才能将可能缺项的位数补零。
我们直式加减乘除,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位值系统上。至于不使用进制的系统,大概只有罗马数字还算为世人所熟悉。这也是一个以10为基底的系统,但它用I、X、C 、M表示1、10、100和1000,再加上V、L、D代表5、50及500作辅助。
举例来说,1762=MDCCLXII。
若要用它作加减乘除的运算,对现代人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熟记一些规则,比如5个I的和为V,两个V的和是X等等,再加上罗马时代也有类似中国的算盘,其实应付10000以下的运算还不会太困难。
事实上,古代希腊人、希伯来人及早期的阿拉伯人使用比罗马数字更复杂的字母系统来代表数字,而且跟罗马人一样不使用零,但在当时已经足够。
接着,我们回到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使用的这个系统是个不完整的进制系统,因为它缺乏代表“零”的符号。
但它与我们系统是很接近的,它使用59个不同的符号代表1至59,当泥板上由左至右出现5、6、3时(我们用 (5, 6, 3) 代表这件事),它的意思是 =18363。这使得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变得容易纪录。
巴比伦六十进位法如前所述,它一直没有“零”的符号,也没有小数点。虽然有时他们会将某一位空下来以代表缺项,但也因没有统一使用,让我们后人无法直接从数字符号上去确定它的值,此时我们只能从泥板的上下文去判断了。这样容易混淆的状况,一直到约公元前300年波斯人“发明”了“零”的符号,才大有改善,但小数点仍一直没有被使用。
四、用途
与其他进位制不同,六十进制在一般运算和逻辑中并不常用,主要用于计算角度、地理坐标和时间。
一小时相等于60分钟,而一分钟则为60秒。于是,"3:23:17"(三小时廿三分十七秒)即相当于3×60^2+23×60^1+17×60^0秒或3×60^0+23×60^−1+17×60^−2小时。当中的六十进制数字(即3、23和17)均以十进制数字写出。
相类似的是角度,一个圆形被均分成360度,每一度有60角分,一角分等于60角秒。
在农历中,有六十甲子的概念,以天干与地支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
看了最早发明六十进制的人是谁的人还看了: